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全国自强模范残疾人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接受记者采访。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她说:“我始终秉承这样的信念: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在读研期间在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的同时,我创办了‘盲着看看’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讲解自主生活培训知识,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以及励志故事。”
两岁时的一次高烧让黄莺双目失明,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梦想。2015年,她以高出宁夏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盲文版大学教材稀缺以及高等数学特殊符号无法识别等困难和问题,在志愿者学姐的帮助下,她用盲文记录其口述内容,完成学习,并且成功保研。
读初中毕业的时候,黄莺的大多数盲人同学都选择成为了一名盲人按摩师,但她当时不甘心人生只有这一个可能,选择去青岛盲校继续攻读普通高中。1993年,青岛盲校拥有了全国首个全日制盲人高中部,学生学习的文化课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是一样的。
当时,视障学生参加高考可选的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2014年,黄莺读高二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给她带来了一个转机,该通知中要求“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进入大学之后,我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没有盲文版的大学教材,我也看不见板书,考核方式也存在重重困难。但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无数温暖的人。”在发布会现场,黄莹回顾自己求学经历时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善意托举”。每学期开学前,黄莺的辅导员老师都会向任课教师提前获取书单,然后把纸质版的教材邮寄到专门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让黄莺用读屏软件来学习。考试的时候,学校也会专门为黄莺准备电子版试卷,并且为她延长一定的考试时间。读屏软件没有办法识别数学符号,黄莺在志愿者学姐逐题口述讲解下学习,她抄写了300页的盲文笔记,以97分的期末成绩为高等数学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特殊环境’走向‘残健融合’,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黄莺说,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黄莺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也在当年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同时,全国有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增设了高中部,使得和黄莺一样的视障学生成为了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现在的我,想要做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想尽自己所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盲人群体发声。”黄莺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聚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